话说这春节啊,就是中国人说的“年”。其实“年”对我来说看似不近不远,实则很遥远。儿时尚小,对“年”没什么记忆,只觉得很冷,很红。再后来,长大一点了,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不怎么让燃放烟花爆竹,倒是冷清许多了。再后来,就是疫情……更是毫无年味。我的经历是如此,不过在中国其他地方(像南方)可能要隆重一些,特别是广东、福建那边。
在多数中国人心中,“年”的意义非凡,它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忘却去年苦恼不如意,人们满怀对春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奔赴新一年的热爱喧嚣以及星辰大海。人生海海,每个人的目的不同,理想相异,但都为了心中信念,不断奋斗着……
“年”总是很简单,也许,是一叠红包;也许,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红色”(春联、“福”字);也许,是满天星辰辉映万家灯火;也许,是一家人团圆围坐桌旁看着春晚的欢声笑语;也许,是游子归家听到的一句暖心话语;也许,是祖国繁荣富强,人间皆安。这就是人们心中“年”的模样。
作为一个北方人,如果让我说一下对“年”的印象的话,一个字是“红”,两个字是“家庭”,三个字是“中国人”,四个字的话,要根据年份来定,比如今年是蛇年,那就巳巳如意(事事如意)吧。
“红”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之一。而过年必须处在红色之中,是因为很多很多年前,有一种“神兽”叫做年,穿红色、门上贴红色可以驱赶“年”,放鞭炮也是为了震慑“年”,久而久之,相沿成习,约定俗成。
“家庭”我们讲,是我们人生惊涛骇浪中的“life jacket”。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会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就像我们老师经常说:当一个人正在经历的时候无感,而即将失去或已经失去的人无力,空留遗憾。“家庭”对于中国文化来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一切的基础和源泉。中国人讲人情世故和人情味儿,受家庭传统思想影响很大。而春节呢,则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机会,更是体现家庭思想的途径。人们把家看的很重要,无论诗和远方如何好,家永远都是那个“乌托邦”。
“中国人”更不必说。每到春节,不止是节日的喜悦,更有对家国的骄傲。每到春节,仍然还有人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奉献着。他们不惧风雨、不畏严寒,使命必达,重任在肩。边防岗位上,战士们屹立不倒,为祖国安全尊严、人民幸福生活保驾护航;医院中,医生们白衣执甲,不曾退缩,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铜墙铁壁;大街上,“金刚黑”“荧光橙”“荧光黄”的身姿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2024,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中国的春节被确立为联合国假日,逐渐成为“地球节”,后来申遗成功,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始终倡导文化多样性,兼容并包,文明互鉴。
“巳巳如意”因为蛇对应的地支应该是“巳”,即巳蛇,所以将事事如意变成了谐音版的“巳巳如意”,寓意极好又具有时代特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体现。回溯历史长河,春节的起承转合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在这其中,有传承更有创新:从“总把新桃换旧符”到现在网络时代的“云拜年”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春节的年味既是热闹非凡的烟火味,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
今年其实很喜欢一个梗,就是脱口秀演员付航的“passion”。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心怀热爱,充满passion,生生不息念春山,不畏难关,人生得意须尽欢,诸事顺遂,光风霁月,揽尽美好,胜意相伴,得偿所愿,万家安宁,人间皆安。
以此篇,敬古人,敬那五千年灿灿文化,叹岁月流转,往事难寻。积前行之志,笃行蓄力,于未来慨然以赴之。
惟愿,新年胜旧年,所求皆如愿,事事长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