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华文化:由尴尬到自信

 我与中华文化:由尴尬到自信

     最近读了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写的《Fish Cheeks》和《Joy Luck Club》。书中探讨了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父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冲突。

     《Fish Cheeks》描述了作者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经历。故事里作者介绍了童年时父母请了一个美国家庭到他们家吃圣诞节晚餐,当时餐桌上摆着木耳、乌贼、整条带刺的鱼等等。客人虽然大加赞赏,但都小心翼翼的避开了盘子里的奇怪的食物。作者觉察到客人当时掩饰不住的尴尬,并对家里的饮食习惯感觉羞耻。这种经历,我相信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也都经历过。比如小时候上学带饭,会有小朋友盯着饭说它看起来或闻起来很奇怪。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或许希望妈妈给我们带的是三明治,披萨或小炸鸡块。

     其实饮食文化的不同只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谭恩美的《Joy Luck Club》里描述了四对母女因为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而引发各种冲突的故事。中国文化素来重视教育,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送他们上补习班,学习各种各样家长认为重要的技能。希望孩子长大后会比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开心,因此对待孩子特别严格,要求他们按照父母制定的规划一路前行。正因为如此,忽略甚至是压制了当时孩子的真实感受。对我们来说,如果父母强加他们的观点,而不顾及我们的感受,会感到伤心。因为在这种单向强迫中,我们感受不到尊重和爱。甚至会把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当成负担,进而产生逆反,感觉他们还是生活在中国他们以前成长的年代,对于美国生活和当代潮流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不愿带他们去见自己的美国朋友,不想让朋友听见父母磕磕巴巴的英语。可是随着岁月流逝,当我们渐渐长大成熟,经历过生活磨练后,反而意识到父母那隐藏在中华深厚文化后深沉而持久的爱,促使我们一生努力上进。

     对于生活在现在, 尤其是大华府地区的我们,无疑是很幸运的。经过绵绵不绝几代人的努力, 华裔越来越好地融入了美国当地社区。中华文化不仅越来越被美国社会所接受和喜爱,并且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也在影响着当地文化。在华裔很多的大华府地区,开设有各种各样的学习中华文化的中文学校,不仅吸引了很多像我这样的第二代移民,还给予了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美国人学习机会。逢年过节,华裔社团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例如商场里庆祝中国新年的活动和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节。就在九月份,我们这里刚刚举办了DC中国文化节,“载道”同学们表演了中国传统舞蹈——“竹竿舞”。同学们身穿民族服饰,优美舞姿技惊四座,引起大量游客围观和参与,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中国文化。可惜我当天意外伤到脚踝,不能前去现场给同学和朋友们鼓劲,直到今天仍在遗憾。

     通过几代移民的努力,不仅使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更使美国出生的华裔更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并为之骄傲,学校里也能看到一个个自信满满的华人同学。



Author’s Posts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