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跳起来!-- 中国文化节“载道”竹竿舞团活动侧记

竹竿舞,跳起来!-- 中国文化节“载道”竹竿舞团活动侧记

大家好,实话实说,我已经太久没有写中文文章了。所以我试图用这篇短文恢复我的中文写作能力,也尝试去除老妈开玩笑时封给我的中文文盲头衔。

说起参加竹竿舞团的初衷,我就不像小时候写作文时那样当一名伪君子了。那时老师要求不管喜不喜欢,全都是positive正能量,我经常觉得自己有点虚伪。实不相瞒,当初我老妈把这次在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的竹竿舞活动介绍给我时,我很不屑,也激烈反对:去跳舞?我才不去呢!当时我非常不情愿,竹竿舞这三字从我右耳飞进去时,伴随着我的回答,也瞬间从我的左耳飞了出去。

我要感谢我的老妈,幸亏有她的坚持,最终说服了我的不情愿。现在,竹竿舞这三个字已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再也不会飞出我的耳朵了。要不,现在我不可能写这篇文章,也不可能百度上做竹竿舞的各种搜索研究。总之,这次竹竿舞的体验和经历让我大开眼界。

我是汉人,属于中国的多数民族汉族,当年在中国上小学时,班上只有稀少的几位有少数民族背景的同学。从小到大,虽然跟着父母在中国境内旅游,去过数不清的省和城市,但那时我实在年纪太小,几乎记不住什么了。就我有限的经历和接受的教育,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文化都是汉族的,很少有来自少数民族的,所以当我听到竹竿舞这三字时,我很茫然,因为一无所知,首先捕捉到的信息就是那个字,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

根据我查询到的资料,其实,竹竿舞是中国少数民族黎族的一种舞蹈,早在宋朝时代就有关于竹竿舞的记载。黎族是生活在中国海南岛五指山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竹竿舞就起源于黎族古老的祭祀风俗——跳柴。每当逢年过节庆祝丰收时,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敲起欢乐鼓,跳起竹竿舞,祭祀祖宗神灵,祈福来年顺利。日久月深,这个习俗就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竹竿舞,并传播到中国各地,跟各地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竹竿舞。

如今,不仅有黎族的竹竿舞,还有京族、瑶族、壮族、佤族、苗族、畲族等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竹竿舞。但其实这些竹竿舞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最基础的形式就是几对击竹者或蹲或跪在地上,相对的两人握一对竹竿,一手握一杆,打击时有两个模式,开与合,偶尔还会把一杆举起来,让跳舞的人从竹竿底下钻过去。当击竹者有节奏地打击竹子时,舞蹈者跟着节奏轻巧地跳过竹竿。这种节奏上的协调非常考验一个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默契,相互的搭配,还有对音乐节奏的掌握。现在回想最初接触竹竿舞时,我只注意到了这个字,但亲自体验后才知道:竹竿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还是一个民族交流、传递爱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是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的一方见证。

那么,这次竹竿舞所要表演的场合——华盛顿中国文化节又有怎样的来历呢?自从1999年,华盛顿中国文化节就每年举办,今年已是历史上的第21届了。每年九月金秋来临时,华人朋友们都会聚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中国音乐、舞蹈、书法、武术和美食等等来传达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别有风趣的文化。这次,我的朋友贾盈盈带领她创建的载道网站(thez.us)的小编辑们,发起组建了美国大华府地区(包括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热爱中文写作的华人青少年们参加的竹竿舞团,准备参与到今年的中国文化节中,用古老而年轻、粗犷又轻盈的竹竿舞,将新一代华人朋友们聚集在一起,展现这些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向美国民众传达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午后,被数不胜数的蚊子包围着,坐在炙手可热的沥青地上,大汗淋漓,但这些辛苦的付出都没有白费。经过盈盈团长的组织,她妈妈李峰阿姨和各位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舞蹈教练晋玲老师的指导,各位小伙伴的努力,在有限的几次排练中,我们的竹竿舞已经练习得非常熟练了。

我和其他的几位男生们负责在舞蹈和音乐播放之前敲大鼓,用盛大隆重的鼓声给这个舞蹈铺垫一个宏伟的前奏。当前奏的最后一个鼓音落下时,我们所有的男生一齐高高地举起鼓槌,帅气亮相;随后音乐响起,女生们开始了婀娜的摆动,手腕上和脚踝上戴着的银铃随着舞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与此同时,所有的男生都跑到自己的位置,拿起竹杆紧紧握着,随时准备跟着音乐开始击打竹竿。长长的竹竿随着音乐在地上敲动着,感觉不像是我们的手在敲打这些竹竿,而是它们仿佛有灵性似地在带领着我们上下翻舞。女生们轻巧灵活地跳过竹竿,每一轮动作都有变化,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竹竿的摆放也不时改变,有时是田字形,有时是米字形,有时又回到最初的井字形。当大家非常熟练以后,跟对节奏没有失误,欢快的音乐声和竹竿的律动声带领着大家,手、脚、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里,整个舞蹈极其壮观和秀丽。

离活动举行的日子——九月二号还有十多天的时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已经等不及要把这个美妙的中国舞蹈展示给更多的观众了。在拥抱中华文化遗产的同时,向美国大众普及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用海外华人青少年的视角来诠释它的美,传播它的美。

Author’s Posts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