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English Version

三顾茅庐是一个中国经典成语,出自东汉末年历史故事。这一轶事最终引向了三国鼎立及持续六十年的纷争。尽管这个故事里的价值在中国文化中尤为突出,但其内涵应该不限于中国文化。成语之中的道理折射出人类共性,那就是恳请相助时礼节与真诚的重要性。

当时,在衰落的东汉王朝的地盘上,三大军阀的势力逐渐兴起:曹操统领的曹魏、刘备率领的蜀汉以及孙权掌控的东吴。刘备刚在中原遭遇惨败,逃至荆州(现今湖北省的一个城市)投靠当地的贵族刘表。作为汉朝皇族的后代,刘备立志重振汉朝,也就四处招揽人才。有人向刘备举荐被誉为"卧龙"的诸葛亮,称他是学识渊博、谋略超群的奇才,是解决刘备困境、实现宏图的关键人物。

刘备带领手下猛将关羽、张飞,第一次访问诸葛亮所在的隆中茅庐。但是,正碰上诸葛亮外出,刘备就留了一封信表示敬意。张飞讥讽道:"为什么低声下气求见一个隐士呢?召他来见就行了!"刘备坚持要恭敬对待人才。

刘备、关羽、张飞第二次访问诸葛亮正好是冬天,三人顶风冒雪到了以后,诸葛亮的弟弟接待了他们,告诉他们兄长出外访友没有归来。关羽有点恼火,质疑诸葛亮有没有真才实学。但是,刘备仍然亲笔再写一封信表达诚意。

第三次拜访是在中国新年之后,虽然已是白天,但诸葛亮还在睡觉。刘备静静地站立在风雪之中,等候他醒来。而关羽、张飞愈加地气愤。诸葛亮苏醒后,十分感动,决定辅佐刘备,并在与刘备的交谈中献上著名的《隆中对》,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准备的重新统一分裂中国的战略构想。

三顾茅庐的故事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皇室贵族向平民学者求助的谦恭,反映了儒家尊重知识胜于尊重社会地位的理念。刘备数次拜访而不顾之前失败的故事,也充分说明真正的人才是值得坚定不移追求的。现在,这个成语也被用来赞颂招聘英才的领导和企业,被用来鼓励教育需要耐心,被用来反映中国外交注重通过持续的、彼此尊重的交往来建立信任的软实力。

 

Author’s Posts

Related Articles